80后的小时候几乎都知道这样一首童谣:“小皮球,香蕉梨,马兰开花二十一。二八二五六,二八二五七,二八二九三十一。”
当时只当是跳皮筋时的一个顺口溜,也不知最初从哪里传来,反正几乎每个小朋友都听过,甚至不分南北,中国大江南北,从城市到农村,村头巷尾都在传唱。
但谁能想到,这一简单的童谣里却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,竟然与我国的原子弹研发试验有关。
(相关资料图)
上世纪50年代,我国为了增强自身安全和提升国际地位,开始决定研究核武器。
1958年10月,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任核司令的张蕴钰将军乘火车赶到了敦煌。
当时我国与苏联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,苏联专家在核基地选址时建议将基地选在甘肃敦煌。我国技术人员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,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实施着。
张蕴钰司令听完苏联专家的汇报后,眉头紧锁。他对苏联顾问为我们设计的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试验场地极为不满,要知道当时美国已经在比基尼岛试验了1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。
另外,当时的核试验基地离敦煌太近,仅有120公里。如果试验后,千佛洞,烽火台,鸣沙山,汉长城等,所有的文明古迹也将化为乌有。
其次还会污染水资源,核污染的水将自东向西污染整个长江中下游。
张蕴钰司令立即带人在对敦煌场地进行细致考察之后,召开了紧急会议,并理智地分析了敦煌试验基地的各种弊端,最后形成成果向中央做了汇报。
最后中央采纳了张蕴钰的建议,并将重新寻找试验场地的工作交付于他。
张蕴钰与专家团队随即展开工作,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,最终将新的场地目标锁定在神秘的死亡之海——新疆罗布泊。
1958年12月18日,张蕴钰司令带领专家团队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。到达乌鲁木齐后,组织了20人的勘察队伍,开始穿越戈壁滩,前往罗布泊进行实地勘探。
考察和勘探结果,令团队成员十分满意。此地的北部和南部均为5000米以上的山脉,东边是丘陵,西南方向是一望无际的沙漠。同时方圆300公里没有村庄和矿产,不会造成影响。
1959年5月,在“罗布泊试验基地”最终确定下来之后,张蕴钰司令率领着刚刚组建的5万建设大军,浩浩荡荡地向罗布泊开进。
进入罗布泊之后,一望无际的都是沙漠,狂风肆虐毫无生机。等到了基地之后,建设军团准备在一条小河边建设生活点,偶然间看见了小河两边生机勃勃盛开着的马兰花。
马兰花的鲜艳,给所有人都来了一场心灵上的抚慰和憧憬,最后在张蕴钰司令的提议下,将基地的生活区命名为“马兰基地”。这也是童谣中“马兰花开”的由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