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四大湾区中,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、经济增长最快,创新活动也日趋活跃。相比于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、东京湾区,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标志性特点,比如“一国两制”、三法域、三种货币、三个关税区等等。
如何理解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特点?如何应对这一特点带来的挑战?4月19日,“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发展新趋势”平行研讨会于“读懂中国·湾区对话”专题论坛召开期间举办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、院长张跃国提出,“粤港澳大湾区外部的差异化表现和内部多样性因素,正是其独特优势和未来的成长性所在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湾区优势:独特环境蕴涵蓬勃生命力
从事实来看,在世界四大湾区中,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,人口最多,经济增长也最快,同时创新活动也日趋活跃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《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》显示,“深圳-香港-广州创新集群”创新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二。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大湾区独特环境所孕育的独特优势。
“大湾区在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方面,确实还存在诸多挑战,但这些冲突和融合交互的环境,更能带来未来更多的想象空间,互动选择、互相适应很可能推出更优秀的基因组合,只要我们相信自然选择、社会进化的力量,坚持好一国之本,善用两制之力,未来大湾区的风采一定是惊艳世界的。”张跃国说。
张跃国指出,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。一是要加快自身发展,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,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;二是要深化内部合作,支持香港、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;三要增强双向通道功能,构筑中国与世界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。
广州行动:积极拓展深化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
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对广州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作了明确规定,广州是大湾区四大核心引擎之一。2022年6月,国务院印发《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》,进一步凸显了广州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。
“广州完全有条件、有能力、有信心在大湾区建设中担起历史责任,不负重托、不辱使命。”张跃国提出,广州要举全市之力,推动南沙开发建设;系统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,加快释放科技创新能量。“尤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拓展深化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。”
“广州在中西文化、多种文明长期交汇融合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。今后我们要创新方式和形式,丰富更多的内容和层次,要加快建成对外文化交流门户,带动大湾区提升国际化开放水平和开放性的动能。”张跃国说。
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徐雯雯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杨耀烨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:叶碧君